
✒達成目的與步驟
本章節將會習得:
1個會計基本概念
3個會計學技術
除了平時的交易紀錄與分類外,期末尚須經過調整、編表、結帳三道程序,才算完成一個會計循環。
🗞第一卷軸:會計期間假設與會計基礎

(一)會計期間假設:
企業於結束經營時一次結算損益,必然能精確得知期間的經營成果,但此時資訊已失時效,並沒有決策之價值。為了提供有用的即時資訊,有必要設定一個報導期間,並於每一個期間結束時編製財務報表,這樣會計資訊才會有意義。
(二)會計基礎:
有些交易在報導期間結束時尚未完成,若未能明確歸類至適當期間,會造成後續編製財務報表無法反映實際經營成果、未能公允表達,故會計上設定兩種基礎作為歸類依據。
🧾一、損益決定原則

(一)收入認列原則
係指收入必須在”賺得”期間認列。所謂”賺得”就是指提供商品時,如圖所示,不論何時收到現金,收入應於X7/8/8時認列。
(二)費用認列原則(配合原則)
係指”賺得”收入而發生的費用必須與收入在同一個報導期間認列,亦稱為「配合原則」。
🧾二、會計基礎
會計基礎係會計上對收入與費用歸屬期間認定的標準。
分為應計基礎與現金基礎兩種,應計基礎符合上述損益決定原則,故為應採用之會計基礎。

應計基礎
按照收入認列原則與費用認列原則(配合原則)決定收入與費用的歸屬期間,亦即收入於”賺得”期間認列,費用認列於收入賺得之同一期間。又稱為”權責發生制”。

現金基礎
收到現金時才認列收入;支付現金時才認列費用,又稱為”現金收付制”。此法不但違背收入認列原則,亦可能使費用與收入不能配合,是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作法。
🗞第二卷軸:期末調整

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,企業應採用應計基礎衡量損益。但為了簡化會計工作,平時對於某些交易可能並未完全按照應計基礎處理。
例如:
(一)企業向銀行借款每天必須負擔的利息
(二)房東向房客每月收取的租金費用
以上項目會計人員並不會逐日記錄,雖然使得帳戶餘額與實況不符,但平日影響不大尚可接受。但到了期末編表前必須予以修正,使各帳戶餘額與實際相符,才能公允表達企業經營成果。此種種過程稱為「調整」。
🧾一、應計事項的補記
應計事項是指交易已經發生,但因為到了期末還沒有現金收付所以未予記錄之事項。在應計基礎下應給予補記,才能使相關帳戶符合現況。
(尚未收付現金)

(一)應收收入的調整
企業因提供服務或隨時間經過而賺得之收入,在報導期間結束時尚未收到現金,此時就應該將已賺得之部分補記,認列收入及收款的權利。
常見隨時間賺得之收入:利息收入、租金收入

(二)應付費用的調整
企業對於某些隨時間經過而發生之費用,平時多不作處理,於支付時一次記錄。但若費用發生與付款在不同一個報導期間,期末應將已發生而未記錄的費用補記,認列費用及付款的義務。
常見隨時間發生之費用:利息費用、薪資費用
🧾一、遞延事項的劃分
遞延事項是指已經收到現金,但服務尚未提供;或已經支付現金,但所得資產或服務尚未耗用之事項。在期末時應將已賺得、已耗用部分與未賺得、未耗用部分作區分,以便相關帳戶作適當調整。
(已先收付現金)

(一)預收收入的調整
企業有時會先收取現金,之後再提供服務,通常此類交易會在收款時先認列負債。隨時間經過,服務陸續提供,收入逐漸賺得,到了期末可能還有部分義務尚未完成,此時就應該將收款金額區分成兩個部分:
1.已提供服務之部分→將負債沖銷轉列收入
2.未提供服務之部分→因義務未盡仍列為負債

(二)預付費用的調整
企業常於支付現金取得資產或服務後,再未來一段時間中逐漸耗用,通常此類交易會在付款時先認列為資產。平時不會對資產的耗用逐日記錄,到了期末可能還有部分資產尚未耗用完畢,此時就應該將付款金額區分成兩個部分:
1.已耗用資產之部分→將資產沖銷轉列費用
2.未耗用資產之部分→因尚可使用仍列為資產
🧾三、估計事項的調整
為符合費用與收入配合的原則,有些本期應該負擔的費用,因為金額不確定而必須加以估計,此類事項就稱為估計事項。

(一)折舊的提列
企業購入在營業中使用的資產,即「不動產、廠房與設備」
包含土地、房屋、機器設備等,使用期限均超過一年
其中除了土地可無限期使用外,其餘的在營業中所能提供的服務均會逐漸減少,為了區分已耗用與未耗用的部分,會將廠房設備的成本,以有系統的方式分攤於資產提供服務的期間,此程序稱為”提列折舊”。
📂累計折舊科目
經由提列折舊,將資產已耗用部分調整為費用後,資產成本即會逐漸減少,但由於提列的折舊只是估計數字,為保持”資產成本”及”已耗用成本”之資料完整,認列折舊費用時並不會直接貸記資產,而是另設一”累計折舊”科目。又稱為”資產評價帳戶”或”資產抵減帳戶”,其正常餘額為貸餘。

(二)呆帳的提列
企業經營時,若遇到顧客賒欠且無法收回的帳款時,此款項便會成為”呆帳”或稱”壞帳”,是屬於營業費用的一環。
因為呆帳費用與營業收入有直接關係,故在認列收入與應收帳款的同時,也應認列本期可能發生的呆帳,一方面使收入以及費用可以互相配合,另一方面也避免高估資產負債表上”應收帳款”項目。
📂備抵呆帳科目
提列呆帳時,通常不直接沖銷應收帳款,而是另設一個”備抵呆帳”科目,又稱為”評價科目”或”抵減科目”,列為資產負債表中應收帳款的減項。
📑調整後試算表
所有調整後的項目,在日記簿中作成調整分錄後,仍須按照會計作業流程走
分錄→過帳→試算
若調整後試算表借貸平衡,即可作為編製財務報表之依據。


🗞第三卷軸:編製財務報表

企業為使相關人士瞭解其財務狀況,於各會計期間結束時製作相關報表,以為決策之參考。
(一)年度報表:正式的財務報表,涵蓋時間為一年。
(二)期中報表:月報、季報、半年報等。
✏編製財務報表步驟:
(1)(綜合)損益表
↓
(2)權益變動表
↓
(3)資產負債表
↓
(4)現金流量表
🧾一、(綜合)損益表

損益表係表達企業在一段期間內的經營成果,為一「動態報表」。
內容包含所有收入及費用項目,依調整後試算表先列收入,再列費用。
✏總收入減去總費用,差額為正稱為”淨利”,差額為負稱為”淨損”。
🧾二、權益變動表

權益變動表係表達企業在一段期間內之權益變動情形,為一「動態報表」。
內容先列期初權益,再列本期變動部分,最後求得期末權益。
📂權益因性質不同分為兩個科目
(一)股本:股東投入之資本
(二)保留盈餘:營業結果賺得之淨利
“股本”變動可能為股東增加投資;”保留盈餘”的變動可能包括本期淨利或淨損(來自損益表)及股利之分配。
🧾三、資產負債表

資產負債表係表達企業在某特定日之財務狀況,為一「靜態報表」。
內容部分左邊列示資產項目,右邊列示負債與權益項目。
其中權益之金額來自權益變動表期末餘額
而各項資產及負債之金額來自調整後試算表
🧾四、現金流量表

現金流量表以”現金”流入與流出彙總說明企業在特定期間之營業、投資、籌資活動,為一「動態報表」。
📑財務報表實例:台灣高鐵105年度第4季
🗞第四卷軸:期末結帳

當企業開始營業時,會計恆等式便已成立。
資產 = 負債 + 權益
此三類帳戶會隨著企業的永續經營而持續存在。為了瞭解因營業結果所導致之權益變動詳細情況,另設各項收入及費用相關帳戶,此類帳戶在報導期間結束後,因達成其目的了便可將其結束,並將其餘額歸至”保留盈餘”。而將收入與費用相關帳戶結束的過程,即稱為結帳。
🧾一、實帳戶與虛帳戶

🧾二、結帳之步驟
結帳時,會另外設立「本期損益」帳戶,以使當期淨利或淨損能夠明白顯示,並簡化保留盈餘帳戶之細節。
此帳戶為過度帳戶,將各項收入、費用餘額結轉至本期損益後,再將本期損益餘額結轉至保留盈餘。

步驟一
將收入帳戶餘額結轉至本期損益帳戶之貸方,並使各項收入帳戶餘額歸零。

步驟二
將費用帳戶餘額結轉至本期損益帳戶之借方,並使各項費用帳戶餘額歸零。

步驟三
將本期損益帳戶餘額結轉至保留盈餘帳戶,並使本期損益帳戶餘額歸零。
本期損益帳戶餘額為貸餘時(淨利)

本期損益帳戶餘額為借餘時(淨損)
🧾三、結帳後試算表
為確保結帳過程分錄借貸平衡,結帳後依照分類帳中各帳戶之餘額再編製一次試算表,由於虛帳戶已全數結清,試算表中內容僅包含資產負債表上之項目。

🏷附錄:錯誤之更正
會計處理過程中難免因為疏忽導致錯誤。
若是在”登帳”之前及時發現錯誤,尚可以直接修正分錄。
但若是在”過帳”後才發現錯誤,則不宜逕自修改日記簿、分類帳等,應採用「更正分錄」的方式來訂正錯誤。

步驟一
列出已入帳之錯誤分錄及應認列之正確分錄。

步驟二
比較錯誤分錄及正確分錄,找出應更正之科目及差額。
✏若錯誤是在”結帳”後才發現,虛帳戶均已結轉至保留盈餘,此時更正分錄之虛帳戶科目應以「保留盈餘」取代之。
🏷附錄:工作底稿
工作底稿是會計人員用來彙總期末調整、編表等工作的草稿,並非正式的報表,亦不是會計循環中必要的步驟。
工作底稿有以下特點:
(一)集中處理期末複雜工作,減少錯誤發生。
(二)在做正式調整及結帳工作之前,可以提早知道企業經營成果及狀況。

✏工作底稿格式有八欄式、十欄式、十二欄式。其中十欄式最常見,如左圖。
✏在每個欄位項目下方將借貸方加總,以驗證是否借貸平衡。
✏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要特別注意,若僅將淨利(損)數字列於損益表之借(貸)方,必使工作底稿無法平衡。故除此之外,亦必須將淨利(損)數字列入資產負債表之貸(借)方,以求平衡。
🏷附錄:記實轉虛、記虛轉實
針對遞延事項的處理:
記實轉虛:收(付)現金時,先記為資產或負債科目,期末再將已賺得(已耗用)部分轉列為收入或費用科目。
記虛轉實:收(付)現金時,先記為收入或費用科目,期末再將已賺得(已耗用)部分轉列為資產或負債科目。

(一)收付現金分錄比較
假設於12月23日預收貨運款$50,000
至12月31日時已賺得$20,000。

(二)期末調整分錄比較

(三)調整後分類帳相關帳戶比較
🏷附錄:迴轉
期末某些調整事項,因為會影響次期損益計算,為了簡化次期帳務處理,將此類事項於次期期初作與調整分錄借貸相反、金額相等之分錄,此類分錄就叫作迴轉分錄。
(一)迴轉並非必要之會計作業程序
(二)迴轉的對象僅限於對次期損益計算有關的調整分錄
(三)應計事項透過迴轉可以簡化次期帳務處理
(四)遞延事項採「記虛轉實」,透過迴轉可以簡化次期帳務處理
(五)遞延事項採「記實轉虛」不需迴轉
(六)估計事項與次期損益無關,不需迴轉
🔖應計事項迴轉概念圖

🔖應計事項迴轉與不迴轉之比較
以收到一應收票據為例,分別比較作/不作迴轉之差異。

✏遞延事項採記實轉虛較為普遍,若採記虛轉實而要做迴轉,則方式與應計事項相同。
更多文章https://9towaccountingnotes.com/
社群網路
參考資料:
會計學新論(第十版,李宗黎、林蕙真著)